双流区积极探索旅游共享经济新模式

www.daliank.com   2017-12-19   来源:摘自《双流区政务简报》第71期
〖字体: 〗〖背景色: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(默认色)〗〖打印本稿〗〖关闭
结合“2017 中外大学生四川感知行”活动,以空港文创赛事名城和空港创新创业高地建设为目标,我区创新旅游共享经济发展模式,采取校地合作方式,率先推出“空港高校·共享之旅”项目,为发展新经济、培育新动能提供新的思路。2017 年1—10月,我区旅游业实现收入22.15 亿元,同比增长12.26%。一、项目基本情况“空港高校·共享之旅”项目于 2017 年3 月立项,6 月23日正式启动,7 月23 日正式开放、接待游客,暑期运营30 天(7月23 日—8 月21 日)。累计接待游客2274 人,其中住宿人数为1074 人次,项目总收入约2.68 万元。(一)校地合作、公司化管理。项目由西南民族大学与我区合作,以“旅游+”为主题,采用政府引导+市场运作的方式,由政府提供13.5 万元校舍改造资金,西南民族大学提供闲置资源,引导旅行社和网络媒体推广宣传,成立成都空港创新旅游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和服务,特别在安全安保、规范化运营、人性化服务等方面,参照国内一流标准实施。(二)资源共享、立体化推广。项目主要利用西南民族大学提供的(航空港校区)40 间学生公寓、藏彝文献中心、食堂、体育场馆等暑期闲置资源,通过整合我区4A 级景区黄龙溪古镇、海滨城,应天寺、彭镇老茶馆等区域文化自然资源,实现旅游休闲、文化采风、主题畅想的融合和升华。该项目与途牛、携程、美团等旅游网络运营商,中青旅、易游天下等旅行社,优步中国、摩拜单车、榛果民宿等共享平台合作,进行线上线下立体推广,相继吸引新华社、人民网等100 余家网络、新媒体宣传报道。二、项目成效“空港高校·共享之旅”项目以“旅游+”的模式推动社会资源、民生资源有机融合,为文化产业、创新创业、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探索途径。(一)“旅游+高校”,促进闲置资源利用。以体验高校生活、与青年领袖面对面、开设历史文化讲座等为主题,策划“大校之夜—世界青训联盟亲子拓展活动”“大校之夜——释FUN潜能”等活动,推动高校闲置硬件资源在暑期的社会化利用,同时推介了大学独有的特色建筑、书香氛围、历史文化等软件资源。(二)“旅游+文化”,促进民族文化交流。以少数民族风情的特色共享公寓、高校文献典籍图书馆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等为依托,发挥西南民族大学在西南地区唯一拥有全国56 个民族文化和藏族、彝族珍贵文献资料的优势,为中外民族文化爱好者及其他旅行者提供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机会,见证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,感受成都包容并蓄、悠长厚重、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质。(三)“旅游+双创”,促进双创环境推介。项目运营期间,通过组织青年创业者、优秀大学生、创业导师等在西南民族大学开展“搞砸之夜”“创业分享”等活动,为青年创业者和蓉漂人士搭建分享交流平台,进一步宣传推介双创扶持政策、人才落户新政,充分展现区域良好的创业就业、生活学习环境氛围。(四)“旅游+共享”,促进智慧旅游发展。通过在旅游产业融合、商业模式创新、政府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,提供了良好思路,并初步实现共享经济在旅游业态的应用。即:询—榛果民宿共享平台APP 预订房源;食—物美价廉的高校食堂资源;住—共享民族特色公寓;游—高校馆藏资源、体育场馆、旅游景点等;行—优步中国、摩拜单车及各类公共交通运输工具。三、下一步计划针对项目经济效益不够高、产品内容形式不够丰富以及时间局限等问题,继续做实做细产品,持续发挥好社会效益。(一)突出社会效益。高校资源特别是民族院校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资源,随着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深入推进,挖掘优质社会资源,推进开放和共享,已成为必然。我区将结合“空港高校·共享之旅”项目,进一步扩展项目外延,通过先期适当的财政补助,将旅游产品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,促进项目后期收支平衡及至盈利,最终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。(二)做实做细产品。通过对该项目运营经验总结、参与人群的需求统计、旅行社的盈利分析等,整体策划参与性、趣味性较强的高校旅游项目,结合我区已经开行的两条旅游观光巴士路线,做实做精2—5 条精品线路,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和大数据分析,精准定位拓展宣传,扎实做好市场营销。(三)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。探索利用区内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实习岗位、创业机会的途径,引入多方资源参与,扩展项目内容,实现旅游到就业创业的延伸。同时不断收集意见建议,及时调整项目线路和内容,优化项目运营,形成可复制运营的管理模式,并逐步推广到成都其他高校,努力形成旅游共享经济新模式,促进旅游经济稳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