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

www.daliank.com   填报时间:2017-01-23   责任单位:成都市双流区政府办公室
〖字体: 〗〖背景色: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(默认色)〗〖打印本稿〗〖关闭
 

政府工作报告

——20161217日在成都市双流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

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区长  

各位代表:

现在,我代表区人民政府,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,请予审议,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。

五年工作回顾

过去五年,是双流发展进程中极为特殊、极不平凡的五年。我们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,在区人大、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,紧紧依靠全区人民,深入贯彻落实中央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和“五大发展理念”,主动适应新常态,坚定不移地推动更有质量的稳定增长、更加协调的科学发展,较好地完成了第十七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。五年来,我们经历了区域管理范围的重大调整,经受了经济V型反转的重大考验,把握了撤县设区的重大机遇,实现了百强排名跃升至第13位的重大跨越,书写了一段砥砺前行、成就非凡的奋进篇章,为双流扬帆再启航、迈上新征程积蓄了强劲动能、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这五年,我们全力以赴稳增长、调结构,经济发展转型提质。全区地区生产总值(预计,下同)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8.6%4.5%11%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2亿元,是上5年的1.8倍;人均GDP2011年的7792美元增至12780美元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2016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220亿元、较2011年增长39%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作用明显增强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1年的45.2%提高到66.4%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.4%年产值上亿元企业增至150家,上市挂牌企业40家,高新技术企业125家、排名全市第二;西航港经济开发区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52000亿产业园区之一。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6年临空服务业销售收入达1087亿元、是2011年的2倍,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、临空服务业园区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0亿元、233.8亿元;综保区、空港保税物流中心(B型)等功能平台和进口冰鲜水产品等5个指定口岸获批设立;集聚基地航空公司8家、知名物流企业20余家;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24.2亿元,黄龙溪古镇被评为全国最美生态文化古镇。都市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6年农业总产值达25.7亿元、年均增长3.5%;累计新增农业市场经营主体50个、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龙头企业26家;创建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114个,成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。

这五年,我们勇立潮头抓创新、促改革,发展活力充分激发。创新驱动持续加强,全社会研发投入5年累计达78亿元,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%天府新区大学科技创新园加快建设,双创载体达101.7m2;吸聚国家、省“千人计划”和“成都人才计划”87人、省市顶尖团队10个,全省首个欧美同学会留学报国基地落户双流;新增发明专利授权1417件、全国驰名商标8件;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67个、交易总额81.7亿元;成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。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,实施商事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500余项;完成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改革措施54条;实行“先照后证”“五证合一”,新增市场经营主体3.2万户;实施“拨改租”、PPP等投融资新模式,累计融资到位507亿元;启动不动产登记;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基本完成,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平均每村(社区)从2011年的37.5万元提高到60.3万元;推进“大联动、网格化、微治理、细服务”体系建设,在全市率先实施“1+3+1+N”新型社区自治管理模式;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机关公务用车改革。开放合作成效显著5年引进项目到位资金2633亿元、实际利用外资11.3亿美元、进出口总额182亿美元,分别是上5年的1.6倍、1.6倍、3.8倍;双流国际机场跻身全球30强,国际(地区)航线增至93条;先后与美国拉塞尔维尔市等3个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;成功举(承)办国际物联网峰会等活动50场次;与高新区、雅安等地合作持续深化。

这五年,我们全域统筹强规划、重建管,城市品质显著提升。城镇体系不断优化,编制完善城市总规、土地利用规划、重点区域控规和6项专业专项规划,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的86km2拓展至109km2,完成6个一般场镇改造,黄龙溪镇获批全国重点镇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,主动融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,T2航站楼、成绵乐客专、成都二绕、剑南大道、成新蒲快速路等22个重大交通项目建成投用,新改(扩)建镇村公路368km,全区道路总里程达1472km;完成广都500kV变电站、岷江自来水厂二期、工业园区配气站等51个能源水务项目;新建地下管网2322km、污水处理厂(站)13座,城镇污水处置率达90%宜居魅力逐步彰显,新建成凤翔湖等3个城市公园、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至15.5m2;改造老旧院落38个、棚户区530户,新建农贸市场21个;在全市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;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、全国文明县城。

这五年,我们以人为本强治理、促共享,民生福祉大幅增进。多渠道筹措资金近400亿元投入民生领域,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2.291缩小至1.671连续7年入选“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(市)”教育、卫计、文体事业加快发展,新改(扩)建中小学校、幼儿园33所,新增学位1.5万个,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3.4亿元、惠及学生90.8万人次;新中医医院等5所医院建成投用,每千人医疗床位数从2011年的3.6张增至4.9张;新晋级三级乙等医院3家;成功举办全国第九届残运会开幕式等大型文体活动50余场次,人均公共体育场地增至3.7m2;成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和国家卫生县城、全国文化先进县。就业社保体系不断完善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,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.1万人;城乡社保覆盖面达90%,新增“五大保险”12.4万人;发放低保金和救助金1.2亿元、受益43万人次;建成颐养居等养老机构87个,养老床位达3206张。精准扶贫“6+1计划”扎实推进,完成16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村、702户城乡相对贫困户脱贫任务;积极对口支援巴塘,投入1.3亿元建成巴塘县医院等援建项目28个。新建成安置房652m2、保障性住房1101套,安置群众9.3万人;改造农村土坯房1043户。开通“一元通”公交线路36条、社区巴士6条,公交惠民5.1亿元。村组道路和自来水供水实现“组组通”。创建全国安全社区6个,平安双流建设成效明显。国防动员、新闻、史志、档案、工会、妇女、儿童、青年、红十字工作取得新成绩,目标管理、统计、审计、气象、人防、民宗、侨台等工作得到新加强。

这五年,我们持之以恒优服务、提效能,自身建设全面加强。依法行政深入推进,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,5年累计办理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建议、提案2049件,办复率100%服务效能不断提升,整合行政资源、创新服务模式,新设立行政审批局、综合行政执法局等5个职能机构;取消、承接、合并行政许可事项166项;网上办理行政服务事项6.2万件、群众咨询事项21.2万件;便民服务83721000“一号通”、居民健康“一卡通”、行政审批“一键通”改革荣获“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”奖廉政建设持续深化,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、“三严三实”专题教育和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,全面加强区政府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;健全政府工作规则、常务会议事规则等制度规范;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,从严加强土地出让、工程建设、政府采购、“三公”经费等领域监管,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。

2016年主要工作

2016年,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市和区委系列决策部署,全力稳增长、调结构、促改革、惠民生,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0亿元(预计,下同)、增长8%,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0亿元、增长15.7%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亿元、增长11.1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.5亿元、增长10.8%。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。

一、产业升级在项目攻坚中强力推进。始终把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,以龙头项目为核心,吸聚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,加速实现成链集群发展。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,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%,完成工业投资178亿元、技改投资123亿元;总投资达400亿元的中电子8.6代液晶面板生产基地、中电科信息安全产业园全面开工,谋划推动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——成都芯谷规划建设;金发科技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,移动IDC10个项目主体竣工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%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50亿元,万达广场等6个项目建成投运,中商飞等12个项目加快建设,阿里巴巴智能骨干网等6个项目全面开工;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340亿元、800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3.3%,建成区级电商服务中心,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5500万元,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通过省级认定。

二、城市功能在规划引领中持续改善。着眼城市发展需要,对标高新区、直管区,坚持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,着力补齐城市建设管理短板。综合管廊、公共配套、城市竖向规划和8.4km2天府芯谷·创客花园城、4km2国际航空动力小镇城市设计基本完成40km2东升城市拓展区规划设计加快编制“平面”到“立体”、“单维”到“多维”的科学规划体系加速形成。争取地铁规划线路15条、里程达217.7km,地铁3号线、5号线、10号线全面盾构施工,大件路外绕线、成温邛快速路、民大路下穿隧道全面建成,大件路、华府大道一段完成改造,便捷顺畅的交通网络加速构建。东升新城6个人行下穿隧道基本建成,完成棠湖西路一段智慧路灯改造。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,新建便民市场6个,拆除违法建设10.1m2,集中整治西航港、协和片区“草包金”等问题,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升。

三、发展动能在创新驱动中加速集聚。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,制定出台双流“创十条”和“人才新政”。军民深度融合初见成效,完成50km2军民融合产业园概念性规划;中电科信息安全产业园等3大园区列入全省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,中物院银河·596一期、核动力产业基地等载体建成投用;聚集军民融合企业33家、实现产值73亿元。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化拓展,电子科大研究院和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,香港城大研究院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究院主体竣工,建成天府创客公园等双创平台10m2,新入驻创新企业73家、创新团队25个;成功举办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创业论坛等双创活动30场次,吸聚创新项目110个、意向性投资3.7亿元。高水平团队、领军型人才、科技型项目加速汇聚,创新链、产业链、资金链高效对接的双创“生态”加快构建,双流正成为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最具活力的承载区。

四、发展后劲在双向开放中显著增强。总面积119.9km2的中国(四川)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,双流片区34km2、居全省第一。坚持招大引强,培育产业生态,强化专业招商、以企招商,新签约项目80个,其中上亿元项目33个、上10亿元项目11个,协议总投资789亿元、增长55%;引进投资500亿元的华侨城·黄龙溪项目。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,积极对接“一带一路”“蓉欧+”战略,扩大优势产能输出,区内8家企业对外投资5600万美元;全年进出口总额35.9亿美元、增长12.5%。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,成功举办2016年中国·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、首届成都国际音乐诗歌季等大型活动28场次;赴墨西哥梅里达合作承办“成都文化展”;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顺利推进,新开通至布拉格等国际(地区)航线8条。

五、两型社会在绿色发展中提速建设。坚持走绿色、可持续发展之路,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。修编完成《双流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(2016—2025)》、《双流区“十三五”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》和城市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,绿色发展的美好图景加快完善。推进“重点补绿、身边增绿”,完成华府大道二段、天保大道绿化提升工程,新增绿化面积40m2,新打造城市景观节点7个。加强大气和水环境治理,强化建筑工地等重点领域管控,整治砂石场、商混站68个,实施大型载货车辆限区分道管理;完成28个排污口整治、43条黑臭河渠清淤,实施棠湖公园水生态治理。推进节能减排,完成企业技改升级50家,投放新能源公交车、社区巴士320辆,新建充电桩206个。

六、和谐双流在惠民共享中加快提升。坚持民生优先,全力推动民生事业建设。棠湖中学高中部建成投用,永安中学扩建工程加快推进;新建成公办幼儿园15所,公益性幼儿园学位实现满覆盖。区一医院迁建工程主体完工,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231例,发放面值500元的医疗惠民卡2014张,成功创建全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。发放高龄津贴1560万元、惠及1.3万人,成为全省敬老模范区。开展“双流讲坛”等文化惠民活动5500场次、受益群众120万人次,举办黄龙溪周文化主题演出等特色文化节会34场次。新建成白河左岸等9个安置小区,安置群众1.7万人。完成永安双坝等8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8040元、22789元,分别增长8.3%9.2%

各位代表,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、令人鼓舞,这是市委、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,是区人大、区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,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。在此,我代表区政府,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、积极奉献的全区人民,向给予我们支持和监督的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、各人民团体、社会各界人士,向参与和支持双流建设的驻区单位、解放军和武警官兵,向所有关心支持双流发展的同志们、朋友们,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!

在报告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,主要表现在:一是城市经济还不够强,产业规模不大、层级不高,特别是工业的主支撑作用还不明显,规上工业总产值仅为1220亿元,与沿海发达地区、成都高新区存在较大差距,产业发展面临壮大规模、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。二是城市品质还不够优,规划建设水准亟待提高,城市功能、形态与双流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水平还不相称,精细化管理水平仍需大幅提升。三是城市动能转化不足,创新、改革、开放、人才“四轮驱动”的城市动力结构尚未形成,特别是质量引领的“产业特征”还不明显,推动新旧动力转换仍需加力加劲。四是城市民生还需加强,教育、医疗等公共服务优质资源相对不足,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同步。五是城市环境还不够好,大气、水、土壤污染防治形势严峻,距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有较大差距,迫切需要系统治理。六是政府行政效能仍需进一步提升,政府公职人员服务意识有待加强,勤政廉政的品质还需不断锤炼强化。对这些问题,我们将高度重视,认真加以解决。

今后五年及2017年主要工作

根据中共成都市双流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精神,今后五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: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,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,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牢固树立“五大发展理念”,认真落实省委“三大发展战略”和市委“157”总体思路,以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工作统揽,以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引领,大力实施城建攻坚、产业强区、改革创新、绿色宜居、文化繁荣、治理提升、幸福双流“七大工程”,加快建设临空现代产业新城、空港文创赛事名城、空港创新创业高地、内陆自贸开放高地、国际空港枢纽,打造天府新区经济核心增长极,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奋力谱写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双流篇章。

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: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以打造天府新区经济核心增长极为支撑,推动临空经济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,构建以航空枢纽为带动、以航空偏好型制造业为主导、以航空关联服务业为支撑的临空经济体系,建设创新驱动、产城一体、宜业宜居的临空现代都市,加快建成与成都“两大极核”功能互补、相对独立、融合共兴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型副中心

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:紧扣成都国家中心城市“四中心一枢纽”五维支撑,围绕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目标定位,加快建设“两城、两高地、一枢纽”建设临空现代产业新城,创建国家级西航港经济开发区,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内外市场,促进新兴电子信息、新能源、航空制造维修、生物产业等航空偏好型制造业集聚发展,推动航空枢纽服务、保税物流、临空商贸、通用航空等临空关联产业突破发展,大力做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,为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提供实体支撑。建设空港文创赛事名城,借势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,深度挖掘双流历史文化底蕴,大力发展特色文创产业,举办更多国际国内知名赛事,推动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,为成都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注入多元内涵。建设空港创新创业高地,依托省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,发挥用好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富集优势,畅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融合创新两大通道,打造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活力区,为成都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增添强劲动能。建设内陆自贸开放高地,抢抓四川内陆自贸区建设机遇,创新开放体制机制,充分发挥各类口岸平台优势,推动自贸经济在中西部领先发展,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,为成都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当好开放门户。建设国际空港枢纽,围绕成都建设国家级国际空港枢纽,实施“蓉欧+空港”战略,巩固提升双流国际机场枢纽功能,打通融入“一带一路”的空中走廊,基本建成集航空运输、轨道交通、快速公路于一体的立体交通体系,为成都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筑牢基础。

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具体目标是: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,力争到2021年,累计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,地区生产总值比2016年翻一番、总量超过1200亿元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.5%以上;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,产业总规模突破5500亿元,制造类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73%以上;创新驱动成为重要动能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.6%以上,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%以上;城市空间优化拓展,新增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21.3km2以上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80%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,万元GDP能耗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,污水收集处理率提高到95%,江安河、锦江、杨柳河断面水质明显好转,空气优良天数不断增多;群众收入稳步增长,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.5%以上、8.5%以上,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.591

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是:

——大力实施城建攻坚工程。坚持规划引领,紧扣成都“双核共兴、一城多市”空间布局,加速构建“轴向延伸、三区引领、组团发展”的网络化城市格局,力争到2021年城市建成区面积突破120km2、聚集人口110万人以上。注重内顺外畅,构建“航空、铁路、公路”立体交通网络,加快打造辐射全国、通达全球的国际空港枢纽,力争到2021年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6000万人次、货邮吞吐能力达100万吨,地铁通行里程达75km,基本建成“5816轨”骨干交通网络。加快构建全域覆盖、高效便捷、功能完善的基础配套体系,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综合承载力和服务供给力。

——大力实施产业强区工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,构建“1+2”工业发展格局、“一圈、两核、两翼”服务业发展格局、“一带、两廊”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,打造工业主导、自贸特色、高端多元的临空现代产业新城。强化工业“一业定乾坤”理念,加快推动四大主导产业成链集群发展,力争到2021年培育百亿级企业或产业基地9个以上、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。大力培育临空现代服务业,加快发展以自贸经济为引领的新兴服务业、以枢纽服务为带动的高端服务业、以临空商贸为基础的优势服务业,力争到2021年临空服务业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。优化发展临空都市现代农业,按照“都市田园、田间超市”定位和“互联网+空港+农业”思路,加快构建“集约式、经济型、现代化”的临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体系。

——大力实施改革创新工程突出创新创业驱动,深入推进协同创新、军民融合创新,加速打造西部一流、国内知名的空港创新创业高地,力争到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,2021年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。突出改革引擎驱动,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,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、专业专项改革和民生领域改革。突出双向开放驱动,以建设空港自贸区和实施“蓉欧+空港”战略为抓手,加快建设中西部内陆自贸开放高地,力争未来5年累计到位省外内资860亿元以上、实现进出口总额240亿美元以上。突出人才智力驱动,实施“创聚双流、智汇双流”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引育计划,力争到2021年集聚国家、省“千人计划”和“成都人才计划”300人以上。

——大力实施绿色宜居工程。夯实生态本底支撑,加快构建“四河一山”生态带,全面建成8000亩“五湖四海”城市生态公园、1.3万余亩环城生态区双流段,力争到2021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2%、绿化覆盖率达48%,基本建成美丽成都引领区。推行绿色生产方式,坚决打好水、土壤、大气污染防治“三大攻坚战”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让绿色出行、低碳生活成为群众自觉习惯。完善考核问责、市场引入和执法监管机制,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。

——大力实施文化繁荣工程。塑造城市精神,充分展现“敢为人先、勇争一流、开放包容”的精神风貌,增强双流人民的城市归属感、价值认同感和精神自豪感。推进文化共享,实施“文化惠民”行动,建设区文化艺术中心、区博物馆、区科技馆和城市音乐厅,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烙印和双流特色的精品力作,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。做强文化产业,重点在新城公园、牧马山规划建成一批承载文化记忆、富有空港特色的文创产业基地,高标准打造地标性文化街区,建设运动时尚、现代国际的空港文创赛事名城。

——大力实施治理提升工程。全面推进依法治区,切实加强依法行政,打造阳光、规范、高效的法治政府,全面营造法治良好氛围,积极创建法治空港示范区。构建综合治理新格局,激活城市治理力量,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沉,积极推进“大联动、网格化、微治理、细服务”体系建设。打造智慧治理新体系,建设“智慧治理”先进城市,推动城市服务网、民生网、安全网“三网合一”,让数据多跑路、企业和群众少跑路,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、现代化水平。

——大力实施幸福双流工程。精准抓好扶贫攻坚,突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城市有机更新“两大抓手”,力争5年内基本完成老旧院落、棚户区、城中村改造,在全市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聚力加强民生服务,持续加大民生投入,深入实施就业致富、学有优教、健康双流、全民参保、幸福晚年、住房安居“六大行动”,努力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、更有保障、更有尊严。深入推进“平安双流”建设,扎实织密治安防控“五张网”,严格落实维稳“属地管理”、“一岗双责”和安全生产责任,切实保障城市安全、社会安定、市民安宁。

各位代表,城市是实现人生梦想的热土,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。拥有2300年建城史的双流,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使命中,迎来了从一座县城“蝶变”为都市核心区的历史机遇,站在了积淀过往、创造未来的历史起点。我们期望,经过一个时期的持续努力,双流人的生活画卷将这样展开:清晨,漫步城市公园,览“五湖四海”美景,望牧山清秀葱郁,闻校园书声朗朗;午后,穿行楼宇之间,依空港连通四海,聚全球客商谋发展,成就创业奋斗梦想;傍晚,游购特色商圈,品鉴文化盛宴,体验都市繁华,安享天伦之乐。我们期望,未来的双流,教育优质均衡,医疗普惠完善,民生保障充分,交通便捷顺畅,文化多元时尚,环境清新舒适,社会安定和谐,让每一位市民,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友善和温暖,过得更加幸福美满!

各位代表,2017年是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关键之年。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、省委的决策部署,全面落实市委十二届七次、八次、九次全会和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,紧扣“两城、两高地、一枢纽”五大任务,大力实施“七大工程”,奋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、转型发展。2017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: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%,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0亿元以上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%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.5%,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.5%8.5%。为完成以上目标,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。

一、科学把握成都都市核心区的新定位,全面对标“双核”,提升城市功能品质

新修订的《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62030)》第一次把双流纳入成都都市核心区,并明确双流将建设成为成都综合型副中心。这是双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,必须紧紧抓住。要充分借鉴全球标杆城市发展理念、建设经验,主动在城市建设标准体系上与中心城区协调一致,加快打造错落通透的城市空间、清爽怡人的城市面貌、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质和现代完备的城市功能,让居住、工作、旅行在这里的人们,体味这座城市的匠心独运、乐享这座城市的品质生活。

以国际化的标准完善规划体系深度对接成都城市总体规划和2049远景发展战略,加快编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、生态绿隔区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,高标准完成50km2军民融合产业园、34km2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城市设计,推进“多规合一”,用一张城市发展蓝图管全面、管长远。高标准打造10分钟公共服务圈,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系统、地铁上盖物业、慢行系统等9项专业专项规划,启动东升城市公园南片区等7个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建设,全面提升群众对城市生活的“体验度”“满意度”。强化规划刚性执行,严格规划验收,严禁违法建设,依法将重大规划报经人大审批,切实固化城市发展的“成长坐标”。

以系统化的思维建好产城新区。致力打造产城融合“升级版”,更加注重人、产、城有机协调,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、军民融合产业园、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——成都芯谷、国际航空动力小镇、天府芯谷·创客花园城、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、华侨城·黄龙溪“七大板块”建设,着力培育城市转型发展新引擎。统筹布局基础性生态项目、引领性产业项目、支撑性公共配套项目,抓好“起步区”征地拆迁,加快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——成都芯谷3.7km2先导区建设,启动2100亩怡心湖生态湿地和黄龙溪农创主题公园、花田湾湿地公园建设,实施怡心湖B12条道路和1.9km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项目,推进澜起科技、华微电子、朗星无人机、中科航发等产业项目建设,实现“七大板块”良好开局、坚实起步,推动双流加速成为成都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支撑极。

以人性化的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建设标准、时序等方面的统筹协调,致力打造优质精品工程,努力让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“少吐槽、多点赞”。着力提高交通的通达度和便捷性,积极配合实施机场第二高速、天府新区环线等4个省市重点项目,全力推进地铁3号线、5号线、8号线、10号线、11号线、17号线建设;启动剑南大道南延线、白河路延伸段二期等6条道路建设,确保综保铁路专线建成通车;高标准打通双中路、双黄路北延线、滨河路等5条道路和5个节点,直连直通高新区天府一街、天府五街、昆华路等城市干道,有效解决群众出行的“堵点”和“痛点”。着力提升能源设施的承载力和稳定性,加快东升110kV变电站等4个项目建设,确保岷江自来水厂三期等项目建成投用,全面增强水、电、气保障能力。完善截污干管供水管网,建强城市运行的“生命线”。着力增强“城市家具”的整洁度和便利性,加快环卫工人休息房建设,提升改造便民市场6个、便民菜店30个,新增公共厕所20座、公共停车位1500个,营造温馨、舒适的宜居环境。

以信息化的手段提升管理水平。深化“数字城管”建设,依托城市运行指挥中心,聚焦环保、水务、建筑等领域,加强互联感知、数据分析、信息共享和智能决策技术的应用,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、可视化和透明化。推进“互联网+交通”建设,加快实现交通大数据共享、开放和应用,建成智慧公交站台300个,完成844台公交车信息化改造,全面推行公交“一卡通”,实现与成都主城区同质同价。打造智能市政设施,在人流密集区新增高清摄像头400个,完成2条道路智慧路灯改造,实现产业园区、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Wi-Fi全覆盖。加快智慧社区建设,推动小区安防、停车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,新建成智慧小区3个,安装智能水表、气表各2万户,全面推行水电气网上缴费,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省事、省心。

二、全力建设临空现代产业新城,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能级,夯实城市发展支撑

坚持以质量引领和内涵式增长为方向,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,把握双流发展阶段特征,充分发挥在人力成本、政策配套、产业空间等方面的比较优势,全面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“东企西移”的承接能力,加快培育以“成长型”“创新型”为特征的产业集群,加速打造中西部标志性、引领性的产业发展高地。

壮大工业经济主支撑围绕大项目聚集大产业,全力推动成链集群发展,完成工业投资232亿元、技改投资160亿元,确保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%。大力发展新兴电子信息产业,坚持把安全战略需要、国家基金支持的集成电路、信息安全产业,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“突破口”“主抓手”,加快中电子8.6代液晶面板生产基地、中电科信息安全产业园、镓谷产业园等龙头项目建设,加速集聚芯片研发、设计、制造、封装测试和信息系统集成、整机装备等产业链;力促天微电子等项目主体竣工,成都云计算中心等项目建成投运,力争全年实现产值600亿元。提质发展新能源产业,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、新产品研发等途径增强发展活力,力促通威太阳能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,力争全年实现产值210亿元。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,积极布局航空发动机制造维修、无人机研发制造等业态,力促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保税维修等项目建成投运,力争全年实现产值80亿元。加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,重点培育医药研发生产、医疗器械制造、智慧健康等业态,力促玛斯珀特等项目加快建设,海汇药业等项目全面达效,力争全年实现产值70亿元。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,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、“互联网+等方式转型升级,力促天味食品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,确保多联实业等项目竣工投产。

提升发展临空现代服务业。突出临空、自贸特色,大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,完成服务业投资258亿元,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%。加快培育自贸经济,争取设立进口肉类等“适空”口岸,推进指定口岸集中查验区建设,积极发展保税加工、保税维修等自贸业态,推动飞机融资租赁等业务取得实质性突破;深化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,力争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600亿元大力发展枢纽经济,培育壮大航空物流、通用航空等业态,力促顺丰四川分拨中心等12个项目加快建设,普洛斯保税物流等4个项目正式投运。建设空港国际购物城,密集开通串联双流国际机场、奥特莱斯、海滨城等优质商业资源和东升“五湖四海”城市公园的专线公交,推进环港轻轨规划论证和绿地T7项目建设,打造集吃、住、娱、游、购为一体的环港商业圈。把握国内消费需求升级趋势,依托国际商展中心等平台,展示销售进口商品,实现在家门口便捷“全球购”。推进天府金融港建设,力争引进投资基金20家、总规模200亿元以上。

精致发展现代农业推进“一带、两廊”建设,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2.5%。调优农业产业结构,实施紫山药、蓝莓和地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,推广农业新品种、新技术,大力发展高附加值、高品质的特色果蔬和优质粮油。着力培育家庭农场等市场经营主体,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经理人,鼓励订单农业和农产品网购网销,新建村级电商合作点4个。依托幸福美丽新村培育民宿经济,变“农房”为“客房”,让群众吃上“旅游饭”、拓宽致富路。

三、以内陆自贸开放高地建设为重点,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创新,增强城市发展活力

围绕成都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,强化创新、改革、开放、人才“四轮驱动”,提升城市发展的速度、质量和可持续性,全面增强双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。

强力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着眼全面接轨国际贸易规则,高标准建设自贸试验区双流片区政务服务中心,强化人才队伍建设,理顺工作体制机制,加快打造法治化、国际化、便利化的营商环境。坚持项目化、清单化、目标化管理,借鉴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经验,加紧拟制3年工作方案和2017年工作计划,全面落实省市改革专项任务,力争率先在口岸监管、投资开放、金融服务等领域实现创新突破。放大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等平台优势,启动知识产权转化中心建设,凸显双流特点、发挥双流特色。深度融入“一带一路”“蓉欧+”战略,依托中欧班列、国际空港等物流通道,大力发展保税贸易、加工贸易等业态,力争全年引进重大项目10个、投资8亿美元以上。

打造空港创新创业高地。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能,强化集成运作、集中展示,提升双流创新创业知名度和影响力,确保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.2%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00亿元。强化军民深度融合发展,围绕航空装备等5大领域,积极搭建“军转民”“民参军”双向合作平台,实现科技成果就地转化,力争全年实现产值90亿元。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,规划建设环高校智慧经济圈,启动电子科大产业园(二期)等3个项目建设,力促西南交大等3所大学研究院建成投用,新增载体面积4.5m2以上;力争双创平台新入驻项目50个,完成项目转化135个、交易额26.5亿元。强化全要素保障,加快西南技术与军民融合产权交易中心建设,设立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5亿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;力争引进国家、省“千人计划”“成都人才计划”等各类高层次人才60人。举办菁蓉汇、蓉漂茶叙等活动35场次以上,打响“双流双创·双创一流”品牌。

深化重点领域改革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切实降低要素和制度性交易成本,补齐产业发展、基础设施等短板,着力提供优质、安全的有效供给。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做好国家、省市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的落实工作,完成责任清单编制并向社会公开;全面实施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;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,实行“一颗印章管审批”。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,健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、执法全过程记录、行政执法公示等制度。推进产权制度改革,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,依法有效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公民财产权。推进商事制度改革,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网上登记,力争新增市场经营主体7000家。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,实行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。

推动高水平双向开放。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,力争全年到位省外内资138亿元、实际利用外资2.2亿美元、完成进出口总额38.8亿美元。加快构建通达全球的供应链体系,完成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,力争开通国际(地区)航线5条,实现货邮吞吐量65万吨、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;加强与青白江铁路港、泸州港、宜宾港合作,大力发展航空、铁路、水港、公路多式联运,加速形成对内对外经济大通道。支持鼓励区内优势企业“走出去”,重点瞄准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,加强基础设施、新能源、机械制造等优势产能输出。深化与高新区、乐至县在产业发展、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交流合作。

四、扎实推进绿色发展,将低碳、可持续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建设全过程,彰显城市宜居魅力

大力倡导绿色化的生产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,推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、和谐共融,展现山青水碧、绿意盎然、城景相融、宜居怡人的生动景象,加快打造美丽成都引领区。

着力夯实绿色本底。积极构建“山水林田湖”生命共同体,加快完善全域生态体系。打造城市生态绿廊,开展大规模绿化双流行动,保护好双流永续发展的绿色屏障——牧马山系,启动胜利、永安、黄龙溪山地森林公园规划建设,力争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5%。实施“宜居水岸”工程,加快江安河、江安湖4号湿地和“五湖四海”等生态水系建设,精心打造滨水绿化空间,努力建设清润、灵动的水韵双流。推进“增花添彩”工程,加快环港路等干道绿化提升,完成26个节点绿化景观打造,力争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0%加快实现“棠满广都、花重锦官”的美丽盛景。

打好三大绿色攻坚战。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,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,加强街面冲洗、保洁管护和秸秆禁烧等工作,扎实抓好建筑工地、渣土运输等重点领域扬尘治理,完成4个燃煤锅炉、窑炉清洁能源替代改造,力争PM2.5PM10浓度明显下降。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,加强化工、家具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,重拳整治“三无”企业;启动公兴污水处理厂等3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;推行“河长制”管理,清理黑臭沟渠86条,整治排污口59个,加快实现江安河、锦江出口断面水质达标。强化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控,促进农业生产化肥和农药减量控害。

推动资源绿色化利用。落实节能减排任务,完成50家企业技改升级,力争万元GDP能耗降低3.1%。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推进城市慢行系统建设,鼓励规范共享交通模式,新增新能源公交车280辆;新建绿色建筑80m2以上;力争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25%、无害化处理率达100%。积极发展绿色产业,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、资源消耗低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。强化耕地保护和产业用地高效利用,提高土地使用效益。增强全民节约意识、环保意识、生态意识,积极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。

五、致力打造空港文创赛事名城,增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软实力,提升城市内涵品位

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将文化创意、文化元素注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,在保护文化根脉、推进文化共享、发展文创产业中,彰显城市特色、丰富城市内涵、体现城市价值,让城市自然流露独特的人文气质。

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完善“区镇村”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启动协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,新(改)建44个村(社区)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,打造老百姓身边的“文化空间”。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,举办“一镇一特色·月月大舞台”等活动5000场次以上。深度挖掘蚕丛、三国、槐轩等特色文化,加强对黄龙溪火龙灯舞等4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,永续留存双流历史文化符号。加强名木古树和古建筑保护,依托彭镇老茶馆等历史建筑打造有双流韵味的特色文化街区。

加快发展文创产业做强古镇文化旅游产业,充分彰显黄龙溪古镇“千年水码头”的文化特色和深厚内涵,积极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文创音乐产业集聚区,争取成为国内一流的“天府古镇”。打造文创产业基地,加快新城公园、牧马山区域文创产业带建设,重点布局音乐、动漫、创意等业态,尽快形成完整文创产业链,积极举办国际音乐动漫节、电子竞技大赛等活动,力促梦视界动漫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运,力争全年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36亿元以上。

做大体育赛事产业。完善配套政策和促进机制,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;大力引进拥有优质赛事资源、丰富组织经验等核心能力的赛事运营公司,延展广告赞助、衍生品销售、赛事转播等产业链条,加快将场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实效。依托双流体育中心、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等场馆,办好ATP250世界巡回赛、“熊猫杯”国际足球邀请赛等重大赛事活动。推进成都体育产业创新创意孵化园建设,积极引入足球基地等业态,提升发展体育旅游、体育培训、体育文化等产业,力争全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32亿元以上。

六、提升群众幸福指数,加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,厚植城市和谐根基

始终围绕民生、民向、民愿,加强社会保障,持续改善民生,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,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全力做好扶贫攻坚。深入实施精准扶贫“6+1计划”,统筹采取就业扶贫、产业扶贫等方式,确保完成311户相对贫困户、908人脱贫任务。完善精准扶贫机制,统筹用好帮扶资金,严格扶贫对象进入、退出动态管理。提升精准扶贫实效,坚持“一户一策”,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业,引导区内企业积极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,推动实现可持续的“造血式”扶贫。全力做好简阳、大邑、巴塘帮扶援建工作,加快实施巴塘地巫乡3个村整体搬迁等16个项目。

抓好社会事业发展。坚持教育优先,实施“名师倍增”和“名校培育”计划,在全省率先实施15年免费教育,加快实现“幼儿园到高中教育”优质均衡发展,让老百姓享受名校办在“家门口”的教育福祉;启动东升清泰幼儿园等11个学校新改(扩)建工程,完成西航港常乐学校等8个新改(扩)建工程,推进双流中学等3所“领航高中”和双流艺体中学“特色高中示范学校”建设。深化健康双流建设,实施“名医引育计划”,完善医务人员“区管院用”、分级诊疗制度,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群众就医“满意度”;启动实施华西国际医院、区妇幼保健院二期等项目,确保市七医院建成投用。推行社区养老、居家养老等服务模式,加快区养老福利院建设,新建社区养老院1个、日间照料中心38个,新增床位300张。扎实开展全民健身活动。重视发展工会、妇女、儿童、红十字、残疾人事业,继续做好兵役、史志、民宗、侨台工作,不断加强统计、审计、双拥、新闻、档案、气象等工作。

办好办实民生工程。扎实开展“幸福和谐双流行动计划”,全力办好“十大民生实事”。加强就业保障,举办专场招聘等活动100场次以上,新增城镇就业1.1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;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人。完善社会保障,新增“五大保险”1.5万人,确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4%99%。强化教育、医疗惠民,全面免除公益性幼儿园双流籍幼儿保教费;实施特殊群体免费体检20余万人次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,确保邻里中心918套公租房建成投用;新开工安置小区11个,建成52m2;完善安置办法,确保在外超期过渡群众全面安置。加快实施城市重点区域老旧院落、城中村、棚户区、机场噪音污染区改造更新,推进已建成统建安置小区居住环境提升和治理体系升级工程。新增社区巴士120辆。启动15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,确保黄水桃荚社区等5个新村建成入住。

全面加强平安建设。强化社会治安综合防控,启动公安业务技术用房和法院审判庭、东升法庭建设;加快建立高度集成、快速高效的指挥平台和全天候、全覆盖的监控平台,提升街面见警率,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“满意度”。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,扎实做好道路交通、建筑施工、危险化学品等领域专项综合整治。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和重大疫病防治,全力配合做好“双安双创”,完成34个食用农产品市场二维码溯源体系、13个基层监管所建设,切实保障食品安全。健全应急预案、加强应急演练,落实各项信访维稳制度,及时化解社会矛盾,确保安定和谐。

七、落实政府建设新要求,全力提高政务服务效能,优化城市发展环境

主动顺应经济社会转型、变革要求,扎实推进简政放权,加强电子政务建设,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,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,加快建设有限、有效、有为的现代政府。

坚持依法治理。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、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,认真做好人大代表议案、建议、批评、意见办理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协商工作,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、工商联、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。健全依法决策机制,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、社会智库辅助决策作用,认真履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,强化领导干部法治理念,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。规范政务信息公开,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,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,严格落实“两个责任”;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提升敢为善成、勇争一流的精神区位,始终做到对党忠诚、敢于担当、干净干事。强化督查考核,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的责任机制、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和常态化的督查问责机制,全面实施“大督查”“微督查”,加强考评结果运用。大力开展“七五”普法,深入推进“法律七进”,积极营造公平正义、诚信文明的法治环境。

坚持系统治理。加快构建政府、社会、市民等多方参与、多元共治的现代治理体系,增强社会治理的系统性。推动政府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,强化街道服务管理和社区自治功能,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基础。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培育,全面推行新型社区和商品房小区自治管理,调动社会组织、志愿者、社工等各方力量的积极性。主动适应现代社会治理新要求,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调研,不断增强政府破解难题、推动发展、科学治理的能力。

坚持智慧治理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大数据中心,运用物联网、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,推动政务服务、公共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,打造智慧治理先进城市。启动“市民之家”建设,完善政府服务事项目录,建立健全B2GR2GS2G互动平台,促进城市服务网、民生网、安全网“三网合一”。实施“互联网+政府采购”,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。全面建成政务服务OA办公系统,积极推行无纸化办公。完善“一窗式”“一键通”网上审批服务功能;拓展83721000“一号通”热线服务内容、优化服务流程,加速构建“系统融合、数据共享、高效便捷”的政务服务体系。

各位代表、同志们,使命引领未来,奋斗成就梦想!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,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、市委市政府系列决策部署,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,把握机遇,奋发进取,真抓实干,为加快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,谱写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双流篇章而努力奋斗!